近期,我院作物所胡麻研究團隊通過5個施磷水平的3年2點大田試驗,研究了2個胡麻品種的蒴果干物質積累規律,建立了胡麻磷稀釋曲線: Pc = 2.84×CDM-0.22(R2= 0.87, P < 0.01),并發現磷素營養指數(PNI)與磷素施用量呈顯著正相關,且與胡麻相對籽粒產量密切相關。蒴果Pc稀釋曲線可以作為一種簡潔、快速的工具來診斷中國西北地區胡麻生殖生長階段的磷狀況,為胡麻生殖生長過程中磷肥的精準施用提供依據。相關研究論文《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Phosphorus Dilution Curve Based on Capsule Dry Matter for Flax in Northwest China》發表在《Agronomy》上。
通過遠緣雜交成功獲得了胡麻野生種(pale flax)與栽培種(隴亞10號)的雜交后代,并對F1、F2、F3進行了表型分析。此外,利用“隴亞10號×白亞麻”F2、F2:3群體,采用BSA-seq和QTL精細定位,鑒定到一個調控胡麻株型(匍匐/直立)的QTL(GH2.1)位點,依據基因結構變異及表達量分析篩選到兩個調控胡麻生長習性的候選基因。研究結果對創制重要胡麻種質資源,深入解析胡麻生長習性的遺傳調控機制及改良胡麻株型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論文《Phenotypic analysis of Longya-10×pale flax hybrid progeny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regulating prostrate/erect growth in flax plants》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線發表。
謝亞萍副研究員和齊燕妮助理研究員分別為論文第一作者,張建平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我院生物育種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特色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和甘肅省自然基金等項目的共同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2112819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22.1044415/full



